今天做咖啡的男友跟我說:
「是不是我想追求最好的咖啡是錯的?為什麼他們不尊重我對咖啡的專業?」
他的這段話,讓我思考起台灣人,對生活的感受力低下的問題。
我在摩托車後座,安靜了半晌。
為什麼台灣大部分的人,喝不出好咖啡跟壞咖啡的差別?
只知道星巴克最有名,拿一杯在手上代表時尚、有品味。
他們真的有喝出用的是好豆還是雜豆嗎?
會有人在乎嗎?
我對他說:「台灣大部分的人,下班下課後,
回到家就是坐在電視機前,被動的接收無意義的訊息;
或是坐在電腦前,玩一個晚上的FB。」
你覺得這樣的生活習慣,有可能成為有感受力的人嗎?
台灣有多少人,下班下課後是去看有興趣的展覽、
聽音樂會、閱讀、學新的技能、培養新的興趣?
想起曾經讀過一篇文章,
談企業的「責任制」跟「加班」文化,
造成台灣人失去感受及創造「文化」的能力。
工作完回到家,已經累到沒力氣,
一整天的耐心也用完,遑論還要閱讀、看展覽了...
而這樣的惡性循環,造成大部分人"看不懂、聽不懂馬甲謀"
原先有感受力的人,變成少數人,
到哪裡都碰壁,找不太到懂他們的人,也很難賺到錢。
一幅好的畫,需要媒體吹捧,台灣人才願意看;
一首好曲子,需要大家都說好,台灣人才願意聽;
一杯好咖啡,需要有漂亮的拉花,才是一杯好咖啡...
我感覺得到他很難過,
我心疼,心疼他,也心疼台灣人。
並非單純一個原因,就造成這樣的結果,
跟企業有關、跟教育有關、跟個人也有關...
我跟他說:「古典樂我從小聽到大,二十幾年了,
也不見得分得出音色的好壞...
單純一個『咖啡』,也是一種專業,可能要喝個十幾年才分得出來。」
但也不用太悲觀,
畢竟現在網路發達,我們可以接觸到的人已經多到無以計數,
要從這些人當中,找到志同道合,能夠認同你的人,是相當有機會的。
同時,
我還是希望,看到這篇文章的你,可以試著把感受力打開,
去體會大自然的風吹草動、去了解人文的意義...
我也還在努力的廣泛閱讀,希望可以因此擁有更多更廣的感受力,
看越多,能感受到的就越多。
共勉之。
_end